清晰路線圖的借鏡:新加坡如何轉型成智慧城市

新加坡向來被視為亞洲地區的智慧城市領航者。在各地政府剛開始起步建設智慧城市的時候,新加坡已默默佈局16年,成為其他先進國家爭相仿效的典範。究竟一座會思考、會交流的智慧城市是如何建成的?technine馬上和大家剖析新加坡背後的創新歷程。

2006年下定決心發展「智能國」

不少人誤以為「智慧城市」的雛形源自於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但其實在這之前,新加坡政府便在2006年發佈了《智能國2015 (Intelligent Nation 2015)》規劃,明確指出願意投放10年時間,實現「一個智慧的國家、全球化的城市、資訊科技無處不在」的願景。

但改變一個城市固有的發展模式,甚至是締造一個國家的未來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新加坡於是先從三個「iN」著手,亦即是「創新 (Innovation)」、「整合 (Integration)」和「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同時,為了達成一系列目標,新加坡政府更動員企業及民眾一同參與,務求盡快將智慧服務滲透至新加坡國家發展的各個層面。

以下是《智能城市2015》訂立的6大績效指標:

  1. 家庭寬帶網絡滲透率達至90%
  2. 電腦在擁有學齡兒童的家庭滲透率達至100%
  3. 創造80,000個資訊通信科技業相關職位
  4. 推動資訊通信業的總產值達到260億新幣
  5. 推動資訊通信業出口的收入達到600億新幣
  6. 成為應用資訊通信科技提高經濟及社會附加價值的全球頂尖國家

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智慧國家」

在各界同心協力之下,《智能國2015》制定的目標全部順利實現,部分更是超額完成。新加坡政府緊接在2014年公佈《智慧國2025(Smart Nation 2025)》,期望能夠在接下來的10年把新加坡打造成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慧國」,策略性地解決現代化社會問題,並拓展經濟新格局。

細心的你或會留意到,新加坡政府新一份藍圖中以「Smart (智慧)」取代了「Intelligent (智能)」,兩者雖看似大同小異,但其實後者較前者擁有更高層次的演繹。

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曾說到:「智慧是那些用來解決困難和創造新鮮事物的能力。」例如機器讀取數據的能力是「智能」,而透過分析數據提出實在解決方案的過程則是「智慧」的表現。面對現代城市錯綜複雜的種種難題,單憑「智能」絕不足以應對,因此新加坡政府早著先機,將下一個10年的發展方向扭向更具競爭力的「智慧國」。

值得強調的是,新加坡建設「智慧國」的初衷是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計劃中的重點目標和資源都是聚焦於確立自身服務型政府的定位。

朝著「全世界第一個智慧國家」的方向,《智慧國2025》沿「連接 (Connect)」、「收集 (Collect)」及「理解 (Comprehend)」三大核心理念出發,期望能將大數據貫穿人們的生活、社區和未來,讓政府可以根據數據預測市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綜合而言,《智慧國2025》當中提到的策略可歸納為以下4大方面:

  1. 從「政府為你」轉成「政府與你一起」

為了更有效落實智慧國,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政府和科研機構、私營企業及民眾的合作,致力整合多方力量,攜手創造更多價值。

  1. 「眾多機構,一個政府」的管理模式

作為一個服務型政府,新加坡率先推出「mGov@SG」一站式平台,將現有的行政服務重組及電子化,並以政府為中心,協調配合其他部門履行職責,提高辦事效率。

  1. 不間斷的一體化政府服務

智慧國以民為本,故此新加坡政府極其重視服務與服務間的無縫銜接,讓市民只需一個賬號就能接駁至不同部門,致力提供非碎片化的服務,大幅提高便利性。

  1. 萬物互聯

物聯網被新加坡視為建設智慧國的關鍵技術之一。為了更準確地因應民眾需求提供更及時、更人性化的服務,新加坡政府需要一個能將數據科學化管理的方案,從而讓決策部門能夠有效整合多方數據,因應城市管理可能出現的挑戰作出應對。

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啟示

不論是談經濟還是談創科,香港和新加坡常常都會因為表現拔尖而被人相提並論。無可否認,經過10多年的孜孜矻矻,今日的新加坡確實領先一眾競爭對手。

正因為此,香港才更應該參考新加坡的政策措施,審視不足以規劃未來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