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將繼續投資發展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長遠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並宣布增設創科用地,包括開發北部都會區,並計劃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種種與創新科技相關的措施,反映香港政府仍非常重視創新科技界的發展。
是次所發佈的《施政報吿》可見政府有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都有長遠的計劃。硬件配套方面,政府承諾增設創科用地,包括建設北部都會區、河套地區規劃與發展、科學園、數碼港、工業邨及大學科研用地發展等。除此之外,更會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軟件配套方面,以吸引及培育創科人才為主要目標,增加「優才計劃」的配額;積極推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提高大學研究院課程資助及延長「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等。
本年度《施政報告》所推行的創新科技主要新措施
- 增加創科用地及相關基建
計劃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開創 150,000 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並建設新田科技城,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合共增加約 150 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建議升格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洪水橋╱厦村,擴大範圍至流浮山,並考慮在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的地方,建立規模媲美數碼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
另外,科學園擴展工程正全速進行。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 共提供 88 公頃新土地,主要用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改善白石角和科學園一帶的公共交通, 並邀請港鐵公司研究以現時位處白石角的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運動中心用地為基礎, 興建新的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車站。
工業邨發展方面,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元朗工業邨的微電子中心,將分別於明年中和 2023 年完工。更邀請科技園公司開始構思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
大學科研用地方面,分別為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大學提供土地作科研用途;於薄扶林為香港大學預留 4 公頃現屬「綠化地帶」的土地,興建深科技研發大樓。並改善現有東鐵大學站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及泊車設施,支持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把其用作提供自資專上教育的紅磡灣校舍,進行學術和研究發展。
- 吸引及培育創科人才
將「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 4000 個,以吸引世界各地優才來港工作。並繼續推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以引進更多知名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 讓本地大學在創科研發活動更上一層樓。
大學研究院課程資助方面, 提高教資會資助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為鼓勵教資會資 助大學靈活調配資源,以培育更多研究人才及支持其研究活動,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將由七成進一步放寬至十成。教資會將評估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的供求情況,並考慮增加資助學額的可行性。
- 推動「再工業化」及研究與發展
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創科推動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
發展智慧城市方面,多方位推動 5G 發展,包括推出更多 5G 頻譜於十月底拍賣;在速度、容量和覆蓋等方面滿足各種 5G 服務需要;通過「鼓勵及早使用 5G 技術資助計劃」,資助更多行業採納 5G 創新應用,包括遙距醫療、遙距維修支援、實時工地安全監測等,提升效率和生產力。
另外,將會建設「智慧港口」,推動航運和港口業更廣泛於業務流程和運作上應用數碼科技 ;推出「商業數據通」協助中小企融資,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構建「商業數據通」,預計明年投入運作。這項全新的金融基建設施可統一對接銀行,企業能通過這個平台授權付款系統、公營機構或公用事業公司等服務提供者向銀行提供數據,讓銀行對企業的營銷狀況作出更準確的預測,從而減低企業提供抵押品的需要 。
亦會繼續推行「建造業 2.0」,透過「創新」、「專業化」和「年青化」,帶領行業革新,提升建造業的生產力及技術水平,並更廣泛應用創新科技 和「組裝合成」建築法,以縮短建築時間、減少人手和加強地盤安全 。繼續為漁農業界引入先進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推進農場管理現代 化。漁農自然護理署積極推廣智能溫室科技,並透過發展精準及自動化的水耕生產技術,協助業界提升效率及善用生產空間。
更會繼續推動「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動生命健康科技。亦提供科技園公司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及數碼港的「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並把投資範圍擴大至 A 輪以後的融資。繼續開展去年從「未來基金」撥款成立的「香港增長組合」投資組合,策略性投資於「與香港有關連」的項目,包括創科。政府會透過合適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作為伙伴,進行相關投資,豐富現有多種資助計劃來發展創科界別和市場,以協助正在迅速發包括初創的創科企業。
香港電腦學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
香港電腦學會對是次《施政報吿》所發佈的多項創新科技措施表示十分歡迎,而就《施政報吿》的全面性而言,香港電腦學會有以下建議。
1. 推動數字化香港的建設
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在各行各業發展,與企業合作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善用科技改善民生;提供 IT 基建系統,如數據中心、雲端服務、ERP 等予中小企及初創企業,解決中小企缺乏 IT 知識和人員問題,有助行業數碼化及網絡和訊息安全;並可制定標準與科企合作,共同貢獻社會。
2. ICT 人才培育
在目前的 STEM 教育系統中,為中小學生引進不同層面的「數據素養」(Data Literacy)課程,裝備他們進入人工智能、機械人、大數據及工業 4.0 的數碼年代,以及面對專業被取代與網絡監控等所帶來對社會的負面衝擊。
另外,為 ICT 專業人員提供持續專業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與行業相關的嶄新知識,以應付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在各行各業中的創新應用。亦要確保培訓課程的內容不過時、培訓師資有足夠的知識、具有更好的激勵條件如學費津貼或具認受性的修讀證書等,以吸引學生報讀。
更需積極推廣及宣傳香港的資訊及通訊科技事業發展機會,以吸引包括內地在內的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此類廣告的投放,可以由大灣區及國內的主要城市開始,然後擴展到海外。另外,可提供居住、子女教育的優惠吸引香港稀缺的人才。
回望過往,香港政府的確愈見重視創新科技的發展。就在新一輪的《施政報吿》可見政府比以往投放更多資源,以發展香港的創新科技,同時亦積極擬定計劃培育人材。身為IT業界或擁有業務的人士,務必把握及增取最多資源,讓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得更好!
資料來源:香港電腦學會
2021年10月6日新聞稿「香港電腦學會對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2021 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