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帶你認識QR Code(二維碼)(上)

QR Code隨處可見,商店門口、收銀處都會見到QR Code的蹤影。現今的QR Code都是用作電子支付和承載資訊,隨意一掃就能瀏覽所連接的網站。實際上,QR Code是甚麽?它們都是一式一樣嗎?technine同大家拆解QR Code的真實身分!

QR Code 之父:原昌宏

QR Code雖則在近年才普及,但實際上它誕生於1994年,時至今日已經有接近30年的歷史。Quick Response Code是QR Code全寫,因為發明者希望QR Code可以快速解碼內容,故以「Quick Response」(快速回應碼) 命名。

其實「二維碼」還有細分不同種類,「QR Code」是二維碼的其中一種,而又是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所以普遍大家都認定「二維碼」就等於「QR Code」。

原昌宏是QR Code之父,出生於日本東京。他大學畢業後,便進入豐田汽車下屬的電裝(DENSO)株式會社工作,成為一名工程師。當年37歲的原昌宏研究了市場上已有的二維碼後,發現讀取的速度非常慢,平均3秒鐘才能讀取信息,而且出錯率非常高,只要有一點污損,就讀不出來了。

後來原昌宏發現,讀取效率低和出錯率高的主要原因在於機器難以準確定位二維碼的位置,以及難以準確地把二維碼周圍物品的圖像和二維碼本身區別開來。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找遍了他能看到的所有印刷品,用尺子去量各種黑白線條之間的比例。最後他發現,最不常見的一種比例,是1:1:3:1:1。於是,原昌宏就按照這個比例去設計「回」字,並專門研發了針對這一種碼的掃碼器。

採用了這種設計方式之後,這種新型二維碼 – QR Code – 存儲的信息最高可以達到條形碼的400多倍,而且掃碼的速度大大提高,出錯率則大大減少,哪怕有少許污損,仍然可以輕易地準確讀出。

QR Code 全是一式一樣嗎?容量又有沒有分別?

一般常見的QR Code共有40種不同的尺寸版本,版本依據儲存密度與結構區分,每一種QR Code的組成結構、能夠儲存的資訊量多寡都不完全相同。QR Code的尺寸版本以「 Version」標示,如版本1,也就是 Version 1,QR Code尺寸為21×21位元, Version 2的尺寸為25×25位元,Version 40則為177×177位元,Version越高,QR Code的尺寸越大,能夠承載的資訊量也就越多。

你有沒有看過融入標誌的QR Code呢?「容錯」又稱「糾錯」,是指當某部分資訊缺失的時候,其他部分會自動填補,讓整體資訊依然可以完整辨識。簡單來說,就是當QR Code缺了一角,或是沒有辨識完全,資訊依然可以被掃瞄出來,這就是QR Code容錯能力的表現,是一維條碼(Barcode) 辦不到的。

不過容錯能力越高,同等級的QR Code能夠容納的資訊量就越少,這是因為將原本能夠儲存資料的地方,拿去做容錯備份,所以一般儲存資料的空間被壓縮,能夠儲存的資料也就變少。

QR Code 微妙的結構

在QR Code的結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位於上方兩側與左下的3個「回」狀定位標記。定位標記讓掃描端能夠360度辨識QR Code的方向,因此就算反著掃,也能判斷出哪邊是開始、哪邊是結束,避免讀取錯誤。

根據QR Code版本不同,結構會有細微的差異。QR Code版本越高,內涵的資訊量越大,也就會有越多校正圖塊,避免機器因為資訊量太多產生錯誤。而QR Code裡真正紀錄資料的地方僅有灰色的「資料與糾錯碼訊息」,而在該區塊裡,又會分為真正紀錄資訊的區域,以及容錯區域。

簡單介紹過QR Code後,有沒有加深了認識?雖則QR Code已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你了解它的好處嗎?technine將會在下篇文章介紹QR Code的特點及優勝之處!